深度解析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
全世界数千种语言文字中,汉字是独一无二的,它被称为文化的活化石。汉字,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绵延的笔划书写五千的文明兴衰,汉字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灵,它将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人们,用同一种符号连接在一起。历经数千年演化,至今仍然以其独有的魅力、强大勃发的生命力,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那么,汉字是如何起源的呢?这一直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世界考古学界将文字作为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世界大多数古文字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而东方的汉字却伴随着历史的风云激荡,一脉相承,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是什么赋予汉字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文明晨曦五千年
5400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将楔形文字压写在一块块泥板之上。5000年前,古埃及人在巨大的石碑和神庙中凿刻下神文,古希腊人称之为圣书字。3300年前,古代中国人在龟甲上留下占卜记事的文字。这几种文字是人类最早的古文字。盛行数千年后,大多数古文字都湮没于历史,甚至曾被人们遗忘了十几个世纪。而东方的汉字却伴随中国历史的风云激荡,一脉相承,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些神秘优美的方块字究竟起源于哪里?中国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系统,它的形成会经过多少世纪的漫长发展呢?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介绍说:甲骨文的单字,不同的字总在四千到五千之间,虽然有不同的看法,四千到五千之间是不会错的,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它是一个成熟的系统,这个成熟系统的形成至少也得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在我们看来,所以再向上推已经超过了夏代的开始。而且,在前面还有一个更为原始的一个酝酿的产生的过程。当语言的传播被空间和时间羁绊,人们怎样存留记忆?
《说文解字·叙》中这样写道:“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有可能是上古部落的著名首领,曾经显赫一方。先民们用结绳与契刻传言记事,但如果记事者遗忘或死去,剩下的只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痕迹。所以文字是一种视觉的信息符号,有了它,人们才能够把自己的记忆记录下来,而且它能超越时空。
中国的上古神话中,苍颉创造了文字。古书《淮南子》记述了那颇为惊天动地的时刻:“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在汉代的古墓中,人们发现了苍颉最早的画像。他端坐于地,脸上赫然是四只眼睛。苍颉,只是一个传说吗?他是否真的存在?据说,苍颉是黄帝的史官,智慧超人,通于神明。《史记》的开篇是五帝本纪,以黄帝为始,黄帝的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关于苍颉造字的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呢?战国时候的一些文献有关于苍颉造字这样的记载。《荀子》、《吕氏春秋》都能看到这样一些记载。在战国的《世本》里,提到了沮诵、苍颉两个人造字,而不是苍颉一个人,沮诵这个人又是谁?古书中注释,沮诵与苍颉同为黄帝的史官,但他为何又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古史传说的真实度究竟有多少,后人无法说清。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似乎能给人们一些启发:“好书者众矣,而苍颉独传者,一也。”在古籍和神话中人们触摸到一些久远的历史,但如果黄帝的史官苍颉只是一位文字的整理者,那么当时的文字有可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中国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它最早的形态又会是什么样子?
公元前1046年,商朝为周所灭。二十年后,商朝旧臣箕子路过都城殷时,看到的已是一片麦田。繁华的都城从地平面上消失了,商朝人大量使用的甲骨随着朝代的灭亡再也无人提起,而商都的位置再也无人知晓……
清光绪25年,执掌国子监的大臣王懿荣患了疟疾,按照中医使用“龙骨”入药。他意外发现从药铺买来的“龙骨”上刻有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一定是未知的远古时代的文字。那一年,是公元纪年的1899年。这个著名的故事,最初刊登在1931年北京发行的《华北日报》上。后来,几乎所有涉及甲骨文发现的书籍都转述过。药店是在宣武门菜市口的达仁堂,最早来源就是从这篇小文章里来的,后来有很多学者也去调查了一下,菜市口有没有这样一个达仁堂,但是菜市口没有达仁堂药铺。故事的虚实已经无从分辨,但发现甲骨文确实是王懿荣的一大功绩,正是他的学识和眼光,使甲骨文在经历三千年后惊现于世。这些刻有神秘文字的龟甲,记录着一段文明的记忆,而在探究这些遥远记忆的同时,又有无数人物的悲欢离合,推演着甲骨学研究的一百余年。
就在甲骨文发现的第二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王懿荣投井殉国,悲壮地结束了生命。甲骨文字究竟记载了什么?在发现之初,很多人不相信王懿荣的说法。章太炎是研究《说文解字》的,他觉得《说文解字》里引到的(籀文)应该是中国最古的文字了,不应该再有更古老的。所以他对甲骨文抱怀疑态度的。他曾经讲(甲骨文)是古董商人为了谋利益,所以造假造的。而当时的古董商人也隐瞒了甲骨真正的出土地点,为了保证盈利的渠道,他们确实编造了很多谎言。有的说汤阴出土,有的说汤阴的羑里出土。有的说卫辉出土,总而言之,都没人说是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出土的,没有。
此时,有一位名叫罗振玉的金石学者,他坚信甲骨所刻是了不起的历史秘密。在胞弟等人的协助下,他发现甲骨文的实际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接着,他又在甲骨文字中发现了重要信息。卜辞里面发现殷王名谥十余,就是商王的名字十多个。所以说他恍悟,这卜辞的出土地应该就是商朝都城。殷都,是消失了3000年的古代都城。《史记·殷本纪》虽然记载了商朝的历史,但由于缺乏商代的文字记载,在20世纪初,国际上的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夏商只是传说中的王朝。洹河边的小屯村会是3000年前那个繁华的都城吗?有人说,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天才学者,他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字的研究,王国维复原了殷王谱系。隐藏于甲骨背后、曾经失落的殷商文明初露端倪。如果没有甲骨文,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时代还是一种神话,就是充满神话的时代。那么这段历史怎么样?我们不清楚。甲骨文一发现,至少商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人敢怀疑。 公元前1300年左右,经历九世之乱的商朝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王,盘庚。他带领臣民开始了一次宏大的迁都之旅,从黄河以南的“奄地”西渡黄河到殷。
金文,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经历了华夏文明中的1200年的历史,因为与一种金属的结合,堪称世界文字发展史独一无二。
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因其往往现身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所以又称钟鼎文。中国的青铜器自古以来就被蒙上一层尊贵而神秘的面纱。相传,黄帝曾采集青铜石铸鼎于荆山之下,用巨鼎镇住了中原的气脉,从而镇住了九州八方。鼎,成为王权的象征。成为上天给予凡人权力的神器。远古的传说渐行渐远,那个造鼎的时代也成中上古之谜,消失于人们的视线。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先秦青铜器铭文约有一万四千余篇。春秋战国金文三千余篇。据《容庚编》记载,金文单字数共3722个,其中已识的2420个,仍有一千多字无人能解。
自宋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对 金文进行搜集、著录和研究。现代考古学对金文的解读进入了更为科学的阶段。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现土了一件青铜器利簋guǐ。它的出土,为我们确定了周朝立国的确切时间。利簋全文共32字,记载了武王灭商后的第八天,在一个叫“阑”的地方赐予右史“利”一些青铜,于是,利就铸造了这件器物。它所记录的伐商时辰与《逸周书》及《尚书》中的描述完全吻合,无可争辩地肯定了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此外,有专家认为,铭文还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岁鼎”。“岁”即为木星,岁鼎提的就是那天清晨有木星中天的现象,结合利簋铭文记载,专家们综合天文、历法等知识,得到了武王克商的确切年代,公元前1046年。
在利簋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铭文逐渐趋于工整,线条变得圆曲婉转,与商代的一两字的族徽文相比,长篇的铭文开始出现。也就是说,从西周早期开始,金文的史料价值在增加,它的文字比较长,记载了当时的很多战争、礼制等重要的活动。
及至武王克商以后,西周努力南抵长江以南,西至甘肃,北达华北平原北部,东至山东半岛,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当时的世界上,没有敢忽视这个强大王朝的存在。毛公鼎,号称天下第一铭文,全文共467字,其字体奇逸飞动,气象雄浑。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任命和勉励。如此古老而完整的文献,郭沫若先生称它抵得上一篇《尚书》。有人说,中国商周金文里所表现的章法之美,令人相信苍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秘密。金文到此发展到它的顶峰。
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之后,周平王继位,为躲避犬戎的侵扰,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中国的历史走到一个诸侯争霸的新时期——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旧的礼制迅速崩溃,列国纷争的局面愈演愈烈,各国的文字也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 战国中后期,竹简、帛书的手写体文字占主导地位,它们普遍具有扁平欹斜、简易草率的倾向。这时,文字不再被统治者和贵族所垄断,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产生,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用手中的笔墨书写着后世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对货币、度量衡等实行大规模的统一政策,他命令李斯等人对当时的秦国文字统一整理,以一种新的文字颁布全国,与秦文不符的六国文字全部废除,这种字体后世称之为小篆。“书同文”的政策,一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文字长期混乱的局面,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