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不得不说的话
2020-06-25 14:04:38
  • 200457
  • 0
  • 8899
  • 0

端午,不得不说的话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的评价是极高的。可以说,如果被太史公在史记中记上一笔,你不想青史留名都不行了

      司马迁是这样评论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闲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这个评价,真的让一代诗人名扬青史彪炳千秋啊。当然,你得看他的作品是不是真能在文学史上闪光。这是问题的关键。而离骚恰恰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离骚这部长达370多行的诗篇,以无比瑰丽的想象,绚丽多姿的辞澡变幻,把我们带入一个摇曳起伏、跌宕多姿的神奇世界……让我们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鲍鹏山先生认为: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在他的作品里(主要在《离骚》和《九章》里)淋漓地展现了这种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惨痛毁灭的记录。在此之前的诸子及所谓儒家的六经,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包括价值认同,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指个体在社会体制中的感觉记录)也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黯淡无光。比屈原稍前的庄周已经看出了个性与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性,同时他也悲观地认识到,在这场正面冲突中失败的一方只能是个性,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他几乎是不战而退。而比屈原稍后的荀子(注意这三人都与楚文化有关系),则是通过对人性的否定,进而否定个性,否定独特个体的道德价值,或者说,否定个体在社会秩序之外的独立价值(请参阅韩非子一篇)。唯独屈子,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世界,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冷酷的秩序。因此,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
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鲍老师这个论断,细想,是非常中肯的。屈原,他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图腾,一个符号,在我们民族的记忆深处,或许它已经固化为一种基因,成为融入我们骨髓融入我们灵魂的精神支撑。我们今天纪念屈原,正是一种对善良的寄托,对美好的向往,对理想的顾盼,对真理的渴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吟唱之,默想之,祈祷之……在世界的边缘,在文明的彼岸,我们怀揣梦想,奋斗~~流血~~挣扎~~仰望……你是否在心底呼唤过:美政,你在哪??我们的呼唤回应着几千年前那个孤独的长啸与咏叹……汨罗江,汨罗江,无数后来人从没终止过五彩般的遐想!(作者石霜舫,笔名牧石,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 0 人赞赏
 
阅读后一篇
瞬间与永恒